在文化建设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-j9九游
简体 繁体
j9九游-九游会登录
j9九游-九游会登录 > 校园文化 > 文化建设 > 正文
校园文化
文化建设

在文化建设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-j9九游

发布日期:2016-11-30点击量:
 

    “育人为本”是高等教育的核心理念和根本使命,如何育人则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首要问题。

  人类的历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历史。高等教育作为“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”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作用,就在于它既是历史文化的传递活动,又是历史文化的创新活动,既执行文化的社会遗传功能,又执行文化的时代变革功能。高等教育既为受教育者“认同”历史、社会和时代形成具有文明史内涵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奠定基础,又为历史、社会和时代“认可”受教育者形成具有时代内涵的世界图景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创造条件。在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中,践行“育人为本”的高等教育核心理念,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。

  在文化建设中提升高等教育质量,第一,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在高等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。一段时期以来,高等教育中带有倾向性的趋势是以市场为导向、以就业为标准、以实用为内容,致力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某种“毕业即可上岗”的“专门人才”。这种教育理念不仅冲淡了高等教育所承担的传承和创新文化的职能,而且严重弱化了大学生与历史文化“认同”与“认可”的双向互动,难以实现“育人为本”的根本使命。“进入大学以后,丢了人生追求。”这是许多大学生的感叹。针对这种倾向,高等教育必须强化“文化”内涵,凸显凝聚力和创造力,充分重视大学生的“精神家园”建设。

  第二,要强化高等教育培养“专门人才”和培育“健全人格”的双重自觉。文化是“专业教育”和“健全人格”的重要内容,要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实现两者的相互融合。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,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和范畴,都既是文明史的积淀和结晶(认识的成果),又是文明进步的“阶梯”和“支撑点”(拓展和深化认识的前提)。高等教育的“教书育人”,就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,揭示和展现各门学科的概念系统所提供的认识“阶梯”和“支撑点”,揭示其蕴涵的科学世界图景、思维方式和价值规范,从而实现受教育者和历史文化“认同”与“认可”的双向互动,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。

  第三,还需要以“文化”为内涵,提高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。恩格斯有一句名言:“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,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。”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枯燥的条文、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,而是认识史的总结、积淀、结晶和升华,都是“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”。

  任何一种理论都不是冷冰冰的逻辑,而是熔铸着科学家、理论家、思想家的情感、意愿、理想和情操,熔铸着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格魅力。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的讲演中说,我们不仅应当看到她对人类的科学事业、对人类的文明作出的贡献,而且更应该看到她人格典范的作用。只有强化高等教育中的“文化”内涵,才能激发学生的理论兴趣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、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。

  第四,需要营造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营造自由、活跃、创新的校园学术文化。文化是一种修养,是一个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品味过程、体悟过程、涵养过程,是人一辈子的“终生大事”,不能以“短训班”、“轮训班”、“突击班”的方式进行高校文化建设。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主要内容,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,使其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。学者们常说的“为人为学”和“道德文章”,把“为人”和“道德”放在“为学”和“文章”之前,就是把人的“精神追求”和“社会责任”视为人生的首要意义与价值。高等教育正是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使大学生形成“高举远慕的心态、慎思明辨的理性、体会深切的情感、执著专注的意志和洒脱通达的境界”,为过一种有尊严的幸福生活而努力。

  第五,切实引导大学生开展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。教育既是为受教育者“认同”历史、社会和时代奠定基础,又是为历史、社会和时代“认可”受教育者创造条件。社会的价值理想、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,与大学生的价值期待、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,是在学生与社会的互动性的实践中交互作用的。教育要以这种双向互动的“认同”与“认可”为出发点来培养学生,就需要强化学生的“交往实践”

 

作者:孙正聿     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