楼宇烈谈文化自信-j9九游
简体 繁体
j9九游-九游会登录
j9九游-九游会登录 > 校园文化 > 文化建设 > 正文
校园文化
文化建设

楼宇烈谈文化自信-j9九游

发布日期:2018-01-02点击量:
  被誉为国学泰斗的楼宇烈,一直在倡导文化自信。楼宇烈认为,要达到文化自信,必须先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。现实生活中,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是有所缺失的,一些领域的文化传承甚至出现了断裂。

楼宇烈先生是位慈祥睿智的国学大师,儒道释三家皆有涉猎,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国学院导师、宗教研究院名誉院长。笔者曾经有幸师从先生,受先生人格魅力之感召熏陶,故代为整理先生所倡,继先生之志,以期传承和唤起国人之文化自信。

文化自信缺乏的原因

中国是一个以文化来立国的国家,是一个文化氛围浓厚的国家。是什么样的原因,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认知产生了误区?楼先生认为从晚清时期开始,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误读,因为近代中国一直处于被动挨打、乃至丧权辱国的境地,一般国民都丧失了文化的自信心,反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,尤其是把儒家的主体文化礼教说成是吃人的礼教;另外,传统文化流传既久,真意渐失,也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。因此,人们丧失了对中国文化的自信。事实上,中国的礼教对于维持社会稳定非常有意义。当一个民族有良好习俗的时候,法律就是简单的。

楼先生认为,许多人把文化看作是一个历史进展的过程,注重文化的历史性,认为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的文化是递进的,后一个时期产生的文化,一定比前一个时期的文化先进。因此,总觉得西方工业文明产生的文化一定比农业文明的文化进步。中国的文化,恰恰是农业文明时期为主产生的文化。到了近代,世界迈入工业文明时代,农业文明的落后性就凸现出来了。我们要赶上世界的潮流,要与世界同步,势必要批判传统的农业文明。

他指出,文化不仅是时代性的,更是超越时代的,并不是说农耕文化只适于农业社会,而应该看到文化的传承性。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色,而这种差异性,恰恰是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。如果文化都一样,那就无法彼此相互推动发展了。

文化自信的内涵

“越是民族的,越是世界的”。我觉得这个口号非常重要。楼先生认为文化自信是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有信心,认可其独到的人文价值,可以让世界共享,为人类文明和谐共存提供思路。人文就是不以武力,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,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,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。

楼先生常常讲,中国文化是一种知恩报本的文化。中国古代最崇敬“天地君亲师”,“天地”是万物的生命之源,“亲”是个体生命的来源,代表的是某一类的祖先,而“君”(国)和“师”是教化的根源。中国传统的祭祀是对于万物之本、生命之本、教化之本的感恩与尊敬,内含着一种敬畏与神圣的情感。

中国文化强调人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。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,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。所以,明道正谊、节制物欲、完善自我人格的观念深入人心。“观乎天文,以察时变”,通过对天文刚柔交替的观察,来发现万事万物的次序变化。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、最根本的内容。人文化成,即通过礼乐教育来改变人性,形成整体和谐的社会环境。

中国人不仅通过礼乐教化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,也非常重视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,即天人合一。其中包含着更深层的意义,人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部分,部分不能离开整体,人应该不断向天地万物学习,顺从自然的发展,而不仅是让天地万物来顺从人的意愿。中国文化归根到底,就是尊重天地万物,又要保持人的主体性、独立性、能动性。

中国的现代化一定要建立在自己传统文化的土壤上,这样才会充满活力。楼先生认为,我们要树立民族自信心才会有辨别的能力,然后再广泛地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。西方两次提倡人文主义,在某种程度上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。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上薄拜神教,下防拜物教”的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,不会变成上帝的仆人,也不会成为物质的奴隶,这种宝贵的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代都焕发着光彩。当今西方文明的危机,促使它们第三次向中国传统文化找寻解决的答案。

昆曲、古琴、茶艺都是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。“以道统艺,由艺臻道”是楼先生的人文理想,中国人借由艺术上通下达,实现对日常琐事的超越,并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提升。楼先生不是一个“拒绝现代”的守旧者。用手机看电子书、看电视直播,上网看电影,他都习以为常。而对现代生活的融入,更让他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所在。楼先生以身行道,与夫人一道坚持十几年为北大师生开办公益的昆曲与古琴课程,身体力行地传承弘扬传统文化。笔者博士毕业多年之后,轻抚古琴时仍感念先生传道授业之恩德。

怎样培养文化自信

培养文化自信方面,楼先生认为要先让人们深入了解。有了了解,才会真正地认同;有了认同,才会去尊重它,才会有自信。了解也不仅仅在思想层面了解,得通过各种各样的历史和创作来理解中国的文化。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,首先要走回来,把传统文化的意义、成就在民众中发扬起来,才能让世界人民都看到我们文化的特点、优点和长处,让他们来吸收中国的文化,去充实和发展他们的文化,让世界都来共享中国文化。

楼先生指出,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在于它的人文文化特质,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情况下,人文显得格外重要。如果没有人文文化的引领,科技文化就会像一匹脱了缰的野马,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。人文文化会让我们不至于沦为物质生活的奴隶。如果中国能坚持人文文化,并用人文文化来弥补科技文化的缺失,这对整个人类来讲,都是重大的文化贡献。

楼先生强调,文化是价值观念、思维方式,是生活样式、信仰习俗。前两者是理念,后两者是实践。理念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会有生命,若两者脱节,理念充其量不过是知识而已。在跟随先生攻读博士期间,最难忘的是楼先生总是穿着中式对襟上衣。他时常用手掂起衣角教授笔者,“这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,我们不能丢掉这个载体。在一些场合,穿上它,能够唤醒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记忆”。如果我们能从传统中去寻找那些对今天有启发意义、有鼓舞意义的元素,那么,几千年的文化将是最宝贵的财富和前进的动力。这也是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,不抛弃自己的传统。先生认为对文化传统的认同是根,只有继承之后才有创造,以此为基础的创新,才有真正的生命力。

当今世界,文化交流、交融、交锋之势前所未有,西方强势文化深刻影响甚至侵蚀着一些欠发达国家和民族的文化。如何保持和增强自身的文化主体性,成为这些国家和民族最关切的问题之一。楼先生常常讲,中国人增强文化主体意识,就是要认识到中国文化独有的特质,做到既不妄自尊大,也不妄自菲薄。只有坚持并不断增强文化主体性,才能有针对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有益养料,滋润、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。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,是中国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家园,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。

总之,我们既要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,又要有宽广的世界眼光;既要有开放接纳、交流融合的雅量,又要有不削足适履、不买椟还珠的智慧和定力,这样才能充满文化自信,在文化精神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
作者:李海峰     来源:学习时报
网站地图